外媒The Information引述消息人士報道稱,網約車起家的印尼「超級應用」Go-Jek,將向JD.ID(京東印尼站)注資數億美元,注資完成之后,JD.ID的估值或將超過10億美金,成為印度尼西亞的第五家獨角獸公司。
現如今,東南亞已經成了中國各大科技巨頭搶灘登陸的最大海外市場之一,這其中,擁有2.6億人口的印尼,尤其引人注目。在這個互聯網人口紅利最大的東南亞國家,京東已經通過控股合資電商平臺JD.ID「耕耘」了三年,但相比「死對頭」阿里巴巴控股的Lazada,仍未能占據上風。土生土長的Go-Jek,也依然在和滴滴投資的東南亞網約車巨頭Grab焦灼競爭著。
互為「金主」
Go-Jek想要投資的JD.ID是一家京東合資的電商網站,由京東持有多數股權控股,其余股份則由當地最大的投資公司Provident Capital所擁有。JD.ID于2015年開始在印尼上線運營,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目前已經開通了365座城市的商品配送服務,官方宣稱有2000萬用戶在使用JD.ID進行購物。
相關報道稱,Go-Jek很可能通過收購Provident Capital的部分股權而成為JD.ID的第二大股東,京東仍將繼續持有多數股權。與此同時,Go-Jek還計劃收購京東合資的印尼物流公司的多數股權。這家物流公司同樣是由京東和Provident Capital合資,其中Provident Capital擁有多數股權。消息人士表示,Go-Jek計劃洽購Provident Capital在該物流公司中的全部股權,進而成為最大的股東。
除了投資JD.ID和相關的物流公司,Go-Jek還正在和京東討論二者在業務上可行的合作方式,包括直接在Go-Jek的app里鏈接JD.ID的網站等。
注資如果順利完成,Go-Jek聲名在外的「超級應用」稱號將進一步坐實。成立于2010年的Go-Jek是印尼的第一家獨角獸企業,最開始只是一家提供「網約摩的」服務的初創公司,但在短短幾年時間里,便迅速將業務線從共享出行延伸進了生活服務領域,提供包括數字錢包、外賣配送、家居清潔和在線購票等在內的近20項服務。換句話說,Go-Jek已經成為了當地的「滴滴+美團+支付寶」。目前,Go-Jek的新一輪融資正在進行中,總計可能籌集近20億美元的資金,公司估值預計將超過90億美元。京東、Google和騰訊正在參與該輪融資。
針對相關投資消息的曝光,京東未予置評,Go-Jek方面也未正面回應,稱公司不評論相關流言和猜測。
抱團取暖
Go-Jek對JD.ID的「追求」,在資本的邏輯上,早就有跡可循。
「緣分」開始于2017年8月,京東方面在當月證實稱,公司在Go-Jek的E輪融資中參投了約1億美元。從那以后,印尼出行王者和中國電商巨頭的關系,便呈現出熱絡的發展態勢。
去年8月則又有傳言稱,正在大力拓展旗下移動支付服務GoPay的Go-Jek,將要收購京東金融在印尼的子公司股份。緊接著在去年10月,Go-Jek的新一輪巨額融資被曝正在進行中,京東再次成為「金主」。
兩家公司間關系的逐漸深化,正值東南亞的電商和移動支付市場騰飛之際,他們與對手間的同題競爭正在加劇,被不斷涌入的資本催化成了一場白熱化的戰斗。
Google與淡馬錫去年11月發布的一份報告預測稱,東南亞地區的互聯網經濟規模預計在未來七年內將增加7倍,達到2400億美元。這其中,印尼市場將「瓜分」走1000億美元,占整個東南亞地區的五分之二。
具體到電商領域,到2025年,東南亞電商市場規模將達到1020億美元,較今年的230億美元,漲超790億美元。其中印尼毫無疑問會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電商市場,在2025年預計市場規模將達到530億美元,占東南亞電商市場總規模的近一半之多。
網站和應用追蹤分析公司SimilarWeb的數據顯示,和阿里巴巴控股的Lazada、投資的Tokopedia、Bukalapak以及有騰訊背景的Shopee等本地購物網站相比,JD.ID在訪問量和應用下載方面并不具有優勢,想要在5年內盡可能多地吃到這塊1000億美元的大蛋糕,仍須背水一戰。
與此同時,在移動支付領域,Go-Jek與背靠軟銀和滴滴的東南亞最大網約車平臺Grab,也正陷入激烈的戰斗之中。
Go-Jek的數字錢包GoPay,目前已經成為印尼使用人數最多的移動支付工具之一,當地超過20萬的線上和線下商家都接受GoPay付款,已經占到了GoJek整個生態體系總交易量的一半。但是目前,印尼2.6億人口中,只有一半的人在使用互聯網。除了大雅加達地區之外,移動支付的普及率也不算高。因此,這依舊是一個存在諸多變數的市場。
GoPay主要的競爭對手是Grab旗下的支付工具GrabPay,受印尼當局的支付牌照限制,GrabPay只能通過和印尼移動支付平臺OVO的合作來開展服務的。OVO在上個月公布了其2018年的成績單,宣布在一年完成了10億筆交易,自2017年11月和Grab「結盟」以來,同比增長了近75倍,用戶規模也增長了400%。OVO甚至還進一步宣稱,自己已經成為印尼「最大的數字支付平臺」。
在這樣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中,本就關系密切的京東和Go-Jek,選擇了進一步抱團取暖。
京東下南洋
2015年JD.ID的上線,拉開了京東海外布局的序幕。三年多以來,一如騰訊、阿里等紛紛下南洋的中國巨頭,京東一直在通過投資等手段,加強自身在東南亞地區的存在感。
JD.ID雖然仍與不少當地電商平臺存在差距,但發展的步伐并不緩慢。根據京東官方在2018年年末的說法,經過三年的發展,JD.ID印尼配送服務目前已經覆蓋印尼7大島嶼、483個城市和6500個區縣,85%的訂單可以在1天內送達。
除了JD.ID,京東還在2017年參投了印尼的明星OTA初創企業Traveloka。去年8月,京東的首家海外無人商店也「落子」雅加達,這是京東首次嘗試出海其無人商店技術。
除了在印尼動作頻頻,京東還于2017年與泰國尚泰集團成立合資企業,號稱要打造「面向東南亞市場的全新線上零售平臺」。2018年1月,京東戰略投資了越南電商Tiki,成為了Tiki最大的股東之一。彼時京東稱:「京東集團在東南亞市場將構建起更加穩固的戰略格局,以支撐未來更加長遠的國際化戰略?!?/p>
去年6月18日,Google與京東達成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將向京東投資5.5億美元。這一次的投資,也是更多看重京東在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Google和京東計劃開展一系列戰略合作,包括在東南亞、美國和歐洲等國家和地區開發融合的零售解決方案。通過將京東在供應鏈和物流領域的專業能力同Google的技術優勢整合,兩家公司將探索打造下一代零售基礎設施解決方案,為消費者提供更有價值、個性化、流暢便捷的購物體驗?!咕〇|在當時的聲明中說道。
2016年1月,JD.ID上線運營后不久,劉強東在總結2015年工作時稱:「印尼的公司和京東商城在國內一樣,需要五年到十年的時間,一點一滴、腳踏實地地把它做起來,能夠成為印尼人第一電商品牌,成為印尼人乃至東南亞人最喜愛的電商品牌,因為東南亞肯定是大市場,現在我們建起印尼子公司,未來發展到整個東南亞大市場,我們希望京東在東南亞像在中國一樣成功?!?/p>
隨著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和中國國內電商市場版圖在激烈競爭中的日趨穩定,京東的國際業務,可能正變得越來越重要。在「成為印尼人乃至東南亞人最喜愛的電商品牌」這一目標上,留給京東的時間,已經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