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北京互聯網法院舉行“天平鏈應用接入技術及管理規范”新聞發布會,封面新聞記者在發布會上獲悉,截至目前,“天平鏈”已完成跨鏈接入區塊鏈節點19個,完成版權、著作權、互聯網金融等9類25個應用節點數據對接,采集各方上鏈電子數據存證數量超1000萬條。
記者了解到,北京互聯網法院建設的“天平鏈”,利用區塊鏈技術多方參與、防篡改、可追溯的特點,解決了互聯網審判當中電子證據的取證難、存證難、認定難的問題,是區塊鏈技術在司法領域的典型應用。
12月2日,北京互聯網法院舉行“天平鏈應用接入技術及管理規范”新聞發布會。
有關負責人介紹,利用區塊鏈技術分布式節點共識算法和多重隱私保護機制的特點,天平鏈電子證據存證平臺可確保當事人提交的訴訟材料真實完整,安全可控,同時還可以有效保護當事人隱私。針對電子證據驗證難的問題,依托“天平鏈”電子證據平臺對上鏈證據進行校驗并將校驗結果直推法官,使驗證可信。
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小龍表示,此次發布的《天平鏈應用接入技術規范》《天平鏈應用接入管理規范》,是經前期研究的一項重要成果,涉及天平鏈接入平臺的流程管理以及技術規范要求。重點針對接入平臺的系統安全性、電子數據合規性以及區塊鏈安全性三個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
他指出,區塊鏈技術目前尚處于不斷探索和研究階段,隨著其在各領域的應用推廣,著力解決關鍵技術突破,實現區塊鏈應用發展安全可控的技術支撐尤為重要;此外,還應當積極探索區塊鏈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前沿技術的深度融合。
“探索區塊鏈在訴源治理中可能帶來的顛覆性的做法,用智能合約在訴源治理中嘗試落地,尤其是金融類和版權類案件。”北京互聯網法院院長張雯表示,發揮區塊鏈上的證據事實錨定作用,以證據先行促訴前調解,改變傳統的“到法院”立案方式,達到行業源頭治理的效果。
張雯表示,在未來將會擴大聯盟鏈生態,以現有聯盟單位為基礎,拓展“朋友圈”,最大化接入有效信息,用信息的集成和融合提升協同效率,催生更多區塊鏈司法場景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