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會替代編劇、明星嗎?
(相關資料圖)
作者/??IT時報見習記者???孫永會
編輯/??孫妍
美國編劇工會罷工,演員工會罷工,十幾萬名演員加入罷工潮,令整個好萊塢影視劇創作停擺,編劇和演員雙雙罷工的起因就是從業者擔心文娛產業會被AI接管。
從UGC到PGC,再到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一個巨大的跨越,影視劇創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AI技術滲透,甚至一部漫威電影的開頭都能由AI輔助生成,這種危機感蔓延到國內文娛行業,會轉化成動能嗎?
7月27日,第二十屆中國國際數字娛樂產業大會(CDEC)高峰論壇在上海召開,是China Joy同期舉辦的產業權威高端會議,無人不談AI,“AI技術如何賦能文娛產業創作,實現降本增效”,從這個主題就能看出,從業者警惕AI替代人類,但又不得不借助AI來降低創作、制作等環節的成本,提高影視劇生產的效率。
AI滲透影視劇
降本增效進行時
一部電影或電視劇從無到有需要經過較多流程,比如劇本創作、劇本備案、前期籌備、正式開拍、后期制作和正式上映。AI技術不僅讓與影視相關的場景、劇照、特效等內容的實現方式變得更加多元,還讓創作者實現了降本增效。
在China Joy W5展館內,來自深圳洛克特視效科技有限公司的項目經理梁偉開告訴《IT時報》記者,在AI的賦能下,影視行業主創人員的“降本”主要有三個表現。一方面,節約時間成本,AI能在短時間內生成批量的內容,提供靈感和創意方向;另一方面,節省預算,盡管AI工具需要人去“訓練”,但較之于培養一名員工所花費的時間和所支付的酬勞,AI開銷更少;此外,降低人力資源成本,在內容生產的過程中,AI并不只是生產工具,更像一名“同事”。
畫概念圖、描述一個簡短的場景,以及設計分鏡頭……在華策影視,AI所發揮的輔助功能愈發突出。數據是AI的核心能力,而自2013年,華策建立了一套大數據綜合評估體系,涵蓋IP分析、受眾調研、市場調研等內容,為影視劇項目的落地提供了支撐。“此外,以劇本創作環節為例,目前華策正在創作適用于輔助劇本撰寫的垂類大模型,幫助編劇更好地激發整體的創意和劇本的生成。在拍攝的過程中,推廣全LED屏虛擬拍攝,通過3D建模的數字場景以降低長期成本。”華策影視董事會秘書張思拓說道。
在一覽科技創始人羅江春看來,AI在實際應用和核心創作上具有實用性,可以協助生成創意、情節、腳本以及分鏡,以此提升導演和制片人的效能。
AI生成劇本
離開機標準尚有距離
“天空下起了小雨,一個女子獨自站在街邊,她的右后方,還有一條小狗……”如何把這段內容轉為分鏡頭腳本?只需在AI大模型里輸入,便會快速得到相應分鏡腳本。腳本中,序號、景別、拍攝方法、剪切手法、畫面內容等要素與基本要求一致。盡管輸入的是同一句話,但不同人收獲的反饋各有不同。當收獲不滿意的版本時,需讓它不斷重新生成,直至生成比較符合預期和要求的內容。最為關鍵的是,大模型“訓練”時間僅需要兩周時間。
梁偉開介紹道,向AI提訴求時,應進行詳細描述,語言會給予人很多想象空間,機器亦如此,它對人類設置的指令也會展開“想象”。這個過程如同一名導演指導演員表演所用的“視聽語言”,表現在機器內便是越詳細越好的“文字語言”。
在影視制作的過程中,AI所發揮的作用是輔助。在洛克特,由AI所生成的內容“僅供參考 ”。未直接使用的考量主要有三點:其一,現成內容的質量還有待提高;其二,原創思維的重要性;第三,風險的不確定性。“AI只是輔助創作工作,它無法完全替代人工,當我們根據它所提供的方案選定了方向之后,再讓設計師去細化,這為我們節省了很多時間。”梁偉開告訴記者。
《艾媒咨詢》此前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我國影視行業發展趨勢表現為搭建算法與數據評估體系。影視行業市場規模預計將在2024年達到3618億,影視文化產業將迎來15年發展黃金期。
“國內影視市場不缺好導演,但缺好劇本。”一個劇本是否能夠放心地交給AI?在喜悅娛樂董事長孫力看來,人物情緒、故事情節和關注的話題是一個好劇本的重要組成內容,但AI屬于內容生成工具,語言體系不僅不完備,很多要素遠不及創作者自身了解得多。
張思拓也表示,AI可以單純地生成某一劇本,但于創作者而言,更重要的是這個劇本是否達到開機標準,而在這方面,AI仍然任重而道遠。
圖源:unsplash
人會被取代嗎?
藝術的源頭是創意,創意的競爭能夠使更多人投入創作中。作為第七藝術,電影取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
AI參與劇本創作、概念圖設計等環節,正在為編劇、導演、后期“分擔”工作,某種意義上,是否意味著部分人面臨失業?在工具的“協助”下,人是否會對其產生依賴,從而變得懶惰?
有觀點認為,設計師的想法和意識遠遠高于AI,他們的價值不在于使用某一工具,而是在AI提供的創意基礎上創造更優質的內容;也有觀點指出,AI只是個輔助工具,不能取代人類。“‘懶惰’是一個相對概念。對某一家公司的運作而言,以往需要花費1個小時完成的事情,現在僅需5分鐘乃至10分鐘。當效率提高了,人們所要做的事情更多了。技術越不發達,人可能越懶。”梁偉開說。
喜馬拉雅副總裁王冬梅認為,當前階段,AI不會完全取代人類。在降本增效、提升用戶服務方面,利用AI技術打造全新場景,能夠給予用戶多元服務和沉浸式體驗,同時也將為創作者提供更多創作空間,打造更繁榮的內容創作生態。
排版/? 季嘉穎
圖片/? unsplash
來源/《IT時報》公眾號vittimes
E N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