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23年暑期檔進入下半場,多部口碑佳作再次掀起觀影熱潮。由烏爾善執導、北京文化等出品的中國神話史詩《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連續12天登頂日票房冠軍,成為當下最熱的影片。
截至8月3日20時,電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票房達到13.8億元,觀影總人次超過3121萬,貓眼預測最終總票房將突破24億元。該片上映以來“低開高走”,隨著口碑發酵,票房從上映首日的4910萬,一路逆襲至上周末單日票房1.56億元,翻了足足3倍之多。
“你一票我一票,助力聞太師早日回朝。”影迷自發的花式安利,讓《封神第一部》持續霸屏熱搜榜,豆瓣評分穩定在7.8分。烏爾善曾言“如果電影票房失敗,可能要用十年來還債”,一度引來“賣慘”質疑,不過,回望《封神》的“封神之路”,烏爾善的壓力情有可原。而深陷泥淖的出品方北京文化,也將有望憑借《封神》逆風翻盤。
(相關資料圖)
從“預定爛片”到“院線黑馬”
斥資30億元、中國版《指環王》、史詩巨作等標簽,讓電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以下簡稱《封神》)無疑成為暑期檔最熱的影片。電影從上映前的“預定爛片”,到如今的“院線黑馬”,《封神》無疑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
電影取材于中國古典神魔小說《封神演義》和宋元話本《武王伐紂平話》。中式奇幻史詩“爛片”的刻板印象,耳熟能詳的紂王妲己傳說,過時的武王伐紂故事,多部影視化作品“翻車”在前……《封神》的阻力不只一點點。
該片于6月初官宣定檔,在上映前,不少人批評片中的妲己“不像狐妖像女鬼”,有人評價賣點是“滿屏肌肉猛男”,還有人批評故事過時老套,導演不懂觀眾想看什么。諸多質疑讓《封神》在點映期間票房暗淡,排片寥寥無幾,單日最高票房僅655萬元。相較之下,自端午節開始大規模超前點映的《八角籠中》,點映票房最低也超過2000萬元。
前期遭受多少諷刺挖苦,《封神》就帶來了多少驚喜,上映15天,票房13.8億元,自首周末口碑發酵以來,該片已經連續12天獲得票房日冠軍。從影片質量來看,《封神》是充滿誠意的作品,電影從敘事方式到角色設定,都對傳統IP進行了重構,并在改編中賦予其當代價值和審美選擇。
比如,電影不再以姜子牙為核心去講“武王伐紂”,而是通過周武王姬發的視角來重述封神故事,本質上是個英雄成長的故事。電影的情感核心放在了“父與子”的關系上,姬昌與伯邑考、姬發,紂王殷壽與殷郊,甚至殷壽與自己的父王,都在影片中有所呈現。千百年來妲己“紅顏禍水”的名聲也在該片中被徹底摒棄,一切禍亂皆由殷壽不斷膨脹的野心而起,妲己身為狐妖保留了動物性,只是單純的“欲望放大器”而已。
口碑逆轉之后,影迷對片方最初的“哭窮賣慘”也開始買賬了,尤其是聽說“如果《封神第一部》的票房不能回本,后面兩部續集將沒有經費制作特效”后,大家紛紛開動腦筋化身“自來水”賣力宣傳,延伸出了諸多熱梗,助力第二部、第三部趕緊“抬上來”。
被網友“恨鐵不成鋼”的宣發也后起發力,放話票房10億以后,每破1億就會送上一張《封神第二部》的場景概念設計。不僅如此,主創團隊也在各地積極路演,演員專訪、幕后紀錄片、《封神》演藝訓練營等精彩內容逐一上線,也讓影片的熱度不斷。
偷瞞票房?片方:將終止合作
然而,“片紅”是非多。近期有網友爆料稱,《封神第一部》票房疑似遭遇影院影城偷漏瞞報。有不少網友在社交平臺表示,他們在影院購買的電影票不是機打而是手寫票;還有網友稱,四個人去看電影,結果影院只給一張票,也是手寫票。更為夸張的是,有網友稱在團購平臺購買的電影票沒有在影院獲得紙質票,而是被要求用手機拍下“留座”信息給檢票員查看。
據了解,“偷票房”是指影院以各種手段瞞報或少報已收票房,將少部分獨自侵吞,損害了片方利益的行為,主要形式有手寫票、會員票、虛假票、無效票、不出票等。
8月1日晚,導演烏爾善在微博上發布了《關于抵制偷漏瞞報票房行為的聲明》,稱本影片采取密鑰分段發放,如發現影城有偷漏瞞報票房等行為,發行方將選擇與該影城終止合作。事情發酵后,不少買到過“手寫票”的觀眾也紛紛到電影官方微博和導演賬號下曬出自己的“手寫票”,用舉報偷漏瞞報票房的方式來支持主創團隊。
3日,新黃河記者聯系到電影《封神》片方北京文化,工作人員表示,對于偷漏瞞報票房的行為會按照此前發布的聲明來執行。
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3月,我國第一部針對電影產業編訂的法規《電影產業促進法》正式實施,并專門針對偷、漏、瞞報票房的現象指出,“電影發行企業、電影院等有制造虛假交易、虛報瞞報銷售收入等行為,擾亂電影市場秩序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電影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違法所得50萬元以上的,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情節特別嚴重的,由原發證機關吊銷許可證”。
北京文化能否逆風翻盤?
無論是對導演烏爾善還是出品方北京文化,《封神》這個項目稱得上“大賭、大輸、大贏”。
電影上映后,烏爾善兩年前的一段采訪視頻曾引發熱議。采訪中,烏爾善稱《封神》是他導演生涯中“最危險的一次”,并直言“如果電影票房失敗,可能要用十年來還債”。該言論一度引發“賣慘”質疑,不過,回望《封神》一路走來的過程,烏爾善的壓力情有可原。
《封神》系列電影由北京文化、長生天影業、騰訊影業、貓眼等出品。其中,北京文化全稱北京京西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曾出品《戰狼2》《流浪地球》《我不是藥神》《你好,李煥英》等多部爆款電影。第二出品方世紀長生天影業(北京)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烏爾善為法定代表人、董事長,曾執導《尋龍訣》《畫皮2》《刀見笑》等質量佳作。
2017年,在《封神》三部曲發布會上,時任北京文化董事長的宋歌透露該項目的總投資額將高達30億元。在流行“以小博大”中小成本電影的市場環境中,《封神》三部曲如此高昂的成本,無疑是中國電影工業化的一次冒險嘗試。一位影評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一般電影的回本線是成本的3倍。如果投資30億元,需要票房達到90億元以上才能回本。”電影開拍前,《封神》三部曲監制江志強也曾表示,對該片的票房目標是100億元。
不過,2018年,《封神》正式投入拍攝后,北京文化的境遇每況愈下。首先是《封神》的劇本著作權被北京文化租賃給北京市文化科技融資租賃公司,以換取2億元融資,租期為三年;之后,北京文化又用《封神》25%的投資額置換土地,擬開發“密云國際電影小鎮”。
2020年開始,北京文化徹底陷入泥淖。前腳被前副董事長舉報財務造假,后腳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收到中國證監會調查通知書;2021年4月,北京文化此前投拍的影視劇《倩女幽魂》被曝主演“陰陽合同”,月底又因內部控制問題停牌。同樣在4月,為分散投資風險、緩解流動資金壓力,北京文化將《封神》三部曲各25%投資份額,以單部2億元,合計6億元的價格轉讓給了西藏慧普華企業管理有限公司,折算總投資份額24億元。
相關報告顯示,北京文化2020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7.67億元,2021年到期借款達到9億元。財報顯示,2019年至2022年,北京文化陸續參與了多部影片,但因非主投主控方,從中取得的收益有限。
2023年已過半,上半年的電影作品中,北京文化的參投數量為零。7月14日,北京文化發布了2023年半年度業績預告,顯示預計2023年1~6月歸屬凈利潤虧損1800萬~2300萬元。
無論怎么看,《封神》三部曲的確是北京文化的“救命稻草”,但由于投資巨大,有業內人士測算,《封神第一部》至少要達到22億元左右的票房才能實現盈利。7月24日,北京文化發布關于電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票房的公告,《封神第一部》上映4日,累計票房收入約為3.82億元(含服務費),超過公司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合并財務報表營業收入的50%,來源于該影片的營業收入約為2.3億~2.5億元。
按照當前的熱度和勢頭,貓眼專業版預測《封神第一部》票房有望突破24億元,后續兩部電影將在2024年、2025年陸續上映,質量如果能延續,北京文化有望通過持續盈利實現逆風翻盤。
電影市場迎來強勢復蘇
《封神》可謂7月末的黑馬之作,今年暑期檔,電影市場也終于迎來了“百花齊放”。根據燈塔專業版數據,截至8月1日,2023年電影暑期檔(6月1日至8月31日)總票房突破130億元。這是2019年以來,暑期檔大盤重回百億時代,且刷新了國內影史暑期檔最快破百億紀錄。
7月,《消失的她》《八角籠中》《長安三萬里》《封神》《熱烈》等電影叫好又賣座,提振了市場信心,影視板塊迎來一波上漲。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數據顯示,截至7月31日收盤,申萬二級影視院線行業整體漲17.60%。除《封神》出品方北京文化漲逾40%之外,上海電影、奧飛娛樂漲幅高達132.43%、116.69%,唐德影視漲80.44%。
8月,暑期檔的火熱勢頭將進一步延續,影片不僅類型豐富,主創陣容上更是實力派與流量小生兼具。吳京主演的冒險動作電影《巨齒鯊2:深淵》將在首周強勢登場;懸疑犯罪電影《孤注一擲》《最后的真相》、反家暴題材電影《我經過風暴》緊隨其后;七夕檔電影《念念相忘》《燃冬》《最遺憾是錯過你》等愛情片也將接連上映,備受關注的傳記電影《奧本海默》也將在月底登陸大銀幕。
8月2日,拓普數據發布的報告顯示,與2019年疫情前相比,2023年2至7月月度票房同比逐月攀升,7月更實現爆發式“翻紅”,票房同比增長51.5%。與此同時,在暑期檔觀影熱潮的背景下,2023年票房預期有望進一步提升,拓普預測2023年全年最終票房有望沖擊570億元,市場恢復至2019年九成水平。
來源:新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