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百果園官搏
市場給了機會,“百果園們”卻沒抓住
撰文/ 孟會緣
(相關資料圖)
編輯/ 李覲麟
排版/ Annalee
繼董事長余惠勇在回應“水果太貴”時,因“我們不會去迎合消費者”“在教育消費者變成熟”等視頻言論,引發輿論熱議后,百果園在8月15日再度迎來暴擊。
據其發布的2025年中期盈利預警顯示,預計202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下滑不超過25%,歸母凈利潤虧損3.3億元~3.8億元。
明明是盈利預警,對應的卻是業績利潤雙降的嚴峻局面。
這一消息如同雪上加霜,無疑讓本已處于風口浪尖的“中國水果連鎖零售第一股”,再度陷入更大的風暴之中。
其實,生存現狀堪憂的遠不止百果園這一家。
在會員制生鮮零售賽道上,盒馬X會員店與百果園可謂是難兄難弟,曾豪言要挑戰Costco的它,如今也不得不以全面閉店的方式,宣告自身探索這一商業模式的重大挫敗。
兩個事件接踵而至,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會員制生鮮零售模式在過往發展進程中所積累的種種問題,更促使外界開始重新審視“百果園們”的生存策略和未來路徑……
近期,百果園之所以熱度暴漲,皆因其創始人余惠勇的一席爭議性言論。
雖然事后有報道顯示,在網絡上走紅的“教育消費者變成熟”等言論系被斷章取義,余惠勇實際表達的是企業不應一味迎合市場低價需求,而應引導消費者理解高品質水果的價值,但這一澄清并未能迅速平息輿論的怒火。
遙想上一個因為試圖教育消費者而引發全網討伐的公眾人物,還是在網友質疑79元眉筆價格過高的時候,回應稱“哪里貴了……有的時候找找自己原因,這么多年了工資漲沒漲,有沒有認真工作”的李佳琦。
而上一個用高價背刺消費者的知名品牌,還是同樣以“不降價”“培養消費者品味”“就是這么貴,你愛買不買”為標簽,最終因脫離市場需求被申請破產審查的鐘薛高。
8月11日,鐘薛高創始人林盛在直播中,談及近期百果園創始人爭議言論時還表示:“百果園創始人的表述可能不太舒服,但沒有惡意的本心,不希望任何企業成為第二個鐘薛高。”
事實證明,一旦觸動消費者關于“高價”與“被教育”的敏感神經,就會迅速發酵成一場巨大的輿論風暴。
在新浪微博上,8月9日,“百果園稱不會迎合消費者”話題一度沖上微博熱搜榜一,而截至8月12日,這個話題已積累4.2萬的討論量和1.1億閱讀量。就連二級市場也受到這次輿論風波的影響,8月11日,百果園集團盤中跌幅達8%,截至收盤跌幅縮窄0.57%。
質疑百果園是“水果刺客”的聲音,更是此起彼伏:“四個進口李子51塊,一斤車厘子快400塊,一個榴蓮五六百塊”“月薪兩萬又咋樣?照樣吃不起百果園”……
輿情風波愈演愈烈 圖源:小紅書
如果說以上的一切,都只是停留在口頭上的風波,那么百果園2025年中期的盈利預警,則是實實在在的一記重拳,打在了這家水果連鎖巨頭的身上。
面對業績利潤雙降的嚴峻現實,百果園方面表示,已采取或將采取相關措施,以改善其經營及財務表現:為滿足各類市場需求并擴大銷售規模,本公司積極豐富其產品種類及市場渠道,如水果零食化、水果禮品化;為提升門店盈利能力,公司將持續優化門店高毛利品和引流品結構,并提升門店服務標準,為消費者提供愉快的購物體驗;公司將積極探索新門店類型,以適配不同商圈和消費偏好,并將結合消費環境與門店經營實際,完善門店擴張計劃。
但此時調轉船頭,對于已經“百病纏身”的百果園而言,無疑是一次艱難的自我革新。
回顧百果園此前的業績表現,從2019年至2023年,百果園凈利潤分別為2.49億元、0.49億元、2.3億元、3.23億元、3.62億元,在上市之前以及上市當年,百果園均為盈利。可在2024年,百果園實現收入102.73億元,同比下降9.8%;毛利率為7.64億元,同比下降41.9%;扣除所得稅前虧損為3.91億元,而上年同期為盈利3.81億元,首次出現收入下跌及凈虧損。
長期以來,百果園以相對貴價的高品質水果,加上輕享版99元/年和尊享版199元/年可享受相應福利折扣的會員制度,在消費者心中樹立了高端、健康的品牌形象。
然而,這一價格策略和品牌定位在帶來品牌忠誠度的同時,也限制了其市場份額的擴張。尤其是在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及消費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時,百果園的市場定位顯得愈發局促。
因為消費者還有菜市場、小區商超、線上生鮮平臺等多種購買選擇,這些渠道往往以更低的價格提供品質不俗的水果,直接沖擊著百果園的市場地位。
同時,關于百果園自身品控不足的投訴案例時有發生,在黑貓投訴等平臺上,“質量有問題”“售后差”“虛假發貨”“缺斤短兩”之類的投訴標簽層出不窮,不僅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買決策,也割裂著外界對該品牌的信任與好感。
百果園相關投訴 圖源:黑貓投訴
值得一提的是,百果園在經營層面,也面臨著閉店、加盟商撤退的挑戰。
據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末,百果園集團加盟門店及自營門店總數為5127家,較2023年的6093家減少966家,日均關店2.6家。其中,百果園集團管理的加盟門店數量為4039家,較上年的4818家,減少779家,百果園管理的加盟門店收入從2023年的84.95億元減少至2024年的73.88億元。
綜上,不難看出,百果園的危機是在價格策略、品牌定位、品控管理,以及消費者關系維護等多重因素交織下,逐漸累積并集中爆發的結果。
且先不談百果園是否能成功度過這次危機。
只看在會員制生鮮零售賽道上,百果園的難兄難弟盒馬X會員店,或許也能一窺其可能遭遇的挑戰與未來的大致走向。
盒馬X會員店,同樣以會員制為核心,曾對標Costco、山姆,主打258元/年的黃金會員和658元/年的鉆石會員,試圖通過提供高品質的商品和服務,吸引并留住具備高消費能力的中產家庭。
一度是盒馬的“第二增長曲線”,承載著阿里新零售戰略的重要使命。
盒馬X會員店也曾有過高光時刻 圖源:盒馬官博
可惜,從今年2月,上海三家會員店率先關閉開始,直至8月31日,上海森蘭店將成為最后關閉的一家。全面閉店的戰略轉向,無疑宣告著阿里在這一商業模式上的探索,是一次在巨虧后忍痛“割肉”離場般的重大挫敗。
轉折點出現在2024年初,時任盒馬CFO的嚴筱磊接任CEO過后,財務出身的他為盒馬定下“聚焦主業、盈利優先”的目標。
自此,也注定了盒馬X會員店會被盒馬“舍棄”的結局。
其實在砍掉這條業務線之前,盒馬也曾嘗試過多種策略來挽救盒馬X會員店的頹勢。比如,發起折扣化變革,盒馬X會員店一度暫停會員續費;向非會員用戶開放“云享會”頻道,其中不少是X會員店專營的盒馬MAX品牌……這些試探性舉措實際也能反映出,盒馬內部對會員制生鮮零售業態所持有的曖昧態度。
向非會員用戶開放專享權益的嘗試 圖源:盒馬官博
從盒馬X會員店被全面關停,到百果園深陷輿論和業績的雙重困境,會員制生鮮零售賽道上,這兩個曾經的行業佼佼者,以各自的真實境遇,將該商業模式所面臨的挑戰與困境帶到臺前,讓外界不得不重新審視這一模式的可行性與持續性。
以會員制為核心的生鮮零售模式下,這些入局者往往會將經營重心放在提供高品質的商品和服務上,以塑造獨特的高端品牌形象,并吸引具有特定消費習慣與偏好的中高端客戶群體。
問題是,這種商業模式在實際運營中,通常面臨著多重考驗。
首先,高品質意味著高成本。如何在保證商品品質的同時,控制成本并實現盈利,是決定此類企業能否持續發展及長久生存下去的關鍵;
其次,需求的多樣性和不可控性也為該模式帶來了挑戰。隨著消費者購物習慣的不斷變化,他們對于生鮮商品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如何及時捕捉到這種變化,并對應調整商品結構和服務方式,需要極高的市場敏感度和靈活的應變能力;
最后,來自其他渠道的競爭壓力不容小覷。商超、線上生鮮平臺等多種購買選擇,不僅覆蓋了更廣泛的消費群體,還在價格、便利性、商品多樣性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的競爭優勢。想要在這種競爭環境中脫穎而出,無疑需要“百果園們”具備更強的差異化競爭力和創新能力。
百果園與盒馬X會員店的遭遇,不僅僅是這兩個品牌背后的公司所面臨的問題,更是對整個行業模式、運營策略以及消費者需求理解的一次深刻拷問。
Costco和山姆會員店入華后表現良好,足以證明會員制零售模式在國內市場具有一定的潛力和適應性,只不過是對運營者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在國內整體講求性價比和多樣性的消費觀念下,單純的會員制模式是難以獨撐大局的。尤其在生鮮領域,消費者對新鮮度、價格、便利性的敏感度極高,這要求企業必須在保證品質的同時,還要在成本控制、物流配送、供應鏈管理等多方面,全方位地下足功夫。
很顯然,相繼出事的盒馬X會員店與百果園,沒能將這些關鍵要素進行有機融合與相對平衡,它們的挫敗自然也就在所難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