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成都8月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鑫昕)13座新建體育場館、36座改造場館、1個大運村、1個大運會博物館……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給主辦城市四川成都留下了一筆豐厚的遺產。這筆遺產未來如何發揮更好的效用,成都市今天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了相關情況。
成都大運會執委會辦公室專職副主任曹雪峰說,大運會體育場館、位于成都大學的運動員村、城市功能品質的提升、賽事名城和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等方面是成都大運會遺產的重點領域。
8月4日,成都大運會執委會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大運遺產使用情況。汪龍華/攝成都大運會共有49個場館,其中新建13個、改造36個。數據顯示,在籌備大運會的2022年,這些場館已經面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近8萬小時,服務市民群眾超過509萬人次,舉辦各類賽事730余項,推動了全民健身在成都蔚然成風。
“在大運會籌備過程中,我們始終注重場館的公益性與經營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將舉辦重大賽事與全民健身充分結合起來。”曹雪峰說。
曹雪峰表示,未來成都市將分類實施場館惠民開放,持續保持大運場館的熱度,滿足市民的多元化健身需求。要落實全年免費或低收費開放不少于330天,每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不少于35小時,讓廣大市民走進大運場館共享大運成果。
位于成都大學的大運村則是另一筆重要的大運遺產。據介紹,成都市在大運村新建了38萬平方米的單體建筑,也通過路網改造、景觀提升、地下管網整治等,改造了18萬平方米的空間。
成都大運會大運村執行副村長蘇波說,大運村閉村后,我們將立即進行“村轉校”工作,預計9月底學校恢復正常教學秩序以后,向市民開放代表團歡迎中心、代表團升旗廣場、運動員餐廳、運動員公寓樣板間等大運村空間,通過預約方式供市民參觀,還將開放大運村醫療中心,依托成都大學附屬醫院向周邊市民提供三甲診療服務。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